医疗纠纷问题长期以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吴帅:《媒体应该如何报道医疗纠纷》,健康报》, 2010年8月5日。
关键词:医疗纠纷;道德失范;媒体记者;医学专业;医生
● 黄如意
医疗纠纷问题长期以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但在对医疗纠纷报道的过程中,部分媒体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道德失范问题,误导了广大居民和患者的价值观,给目前较为紧张的医患关系带来了恶劣的影响。
医疗纠纷报道中媒体道德失范现象
媒体道德失范,指的是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违背职业道德和社会规范,从而给社会和公众带来负面影响的行为。具体来讲,医疗纠纷报道中媒体的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报道立场:单方面倾向患者。保持中立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然而部分媒体想当然地把患者作为弱势群体一方,站在同情弱者的角度,充当患者利益的代言人来对抗医方。据调查显示,在89例医疗纠纷报道中,倾向于指责医院、同情患者的有62起,占69%。①这既违背新闻报道均衡性、中立性的原则,也不符合逻辑。医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医疗纠纷的责任认定,必须由专业机构和人员经过正规的程序来完成,未经过正规的责任认定程序,把医疗纠纷的责任全部归到医院一方显然是不公平的。
2014年8月10日发生的湖南湘潭产妇羊水栓塞死亡事件,国内一些媒体以“产妇裸死手术台,医生护士全失踪”为题进行了报道,将责任全部归因于医院和医生不负责任,不明真相的网民也相继跟帖大骂医院和医生。但经过详细的调查取证后发现,医生护士并非失踪而是抢救完毕后回到了值班室,而患者家属最终也认可医院已尽全力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媒体的报道显然有偏袒患者、抹黑医院的倾向。
2.报道风格:炒作现象泛滥。不可否认,新奇的内容能吸引读者,但新闻报道更应该以客观的事实为依据,离开了这个前提和基础,就失去了新闻报道本来的意义。部分媒体在医疗纠纷报道中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获得较高的商业利益,不顾客观事实、不管社会效果,不进行充分调查,只要有卖点读者爱看,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2011年的深圳“八毛门”事件,就是媒体为了追求轰动效应炒作的结果。媒体记者没有调查了解患者疾病状况,主观地将两个医院提出的“八毛钱”和“十万元”的费用相对立,突出医院的过度医疗和天价收费,并以此吸引读者眼球。虽然事后证明是一场误会,患者家长也向医院表示了公开道歉,但媒体的炒作和渲染所带来的医患双方不信任的恶劣影响,在短时间内很难消除。
资讯热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