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西方新闻界把“反常放大”(Amplification of Deviance)、“坏消息才是真正的新闻”(bad news is real news)、“流血才能上头条”(to bleed to lead)等原则奉为圭臬。
关键词:西方媒体;网站;受众;社会功能;社交媒体
长期以来,西方新闻界把“反常放大”(Amplification of Deviance)、“坏消息才是真正的新闻”(bad news is real news)、“流血才能上头条”(to bleed to lead)等原则奉为圭臬。学界和业界的一些人士据此对中国主流媒体所秉持的“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原则大加挞伐。但近几年来,一味推崇“负面报道”的思潮正在悄然发生着转向。在业内颇有影响的西方主流媒体开始重新认识“正面报道”所带来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着手加大“好新闻”(Good News)或“正面报道”(Positive News)生产与传播的力度。
一般而言,“好新闻”或“正面报道”都包含了“认同”、“赞扬”、“和谐”、“典型”等关键元素,其内容和观点大都符合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道德伦理,能够起到弘扬正气、凝聚共识的积极作用。具体来说,“正面报道”具有这样几个特征:从内容上看,它聚焦于社会的光明面,以“好人好事”为切入点弘扬主流价值观中的积极因素;从理念上看,它强调“平衡”、“和谐”与“稳定”;从基调上看,它是健康向上的;从功能上看,它旨在传递正能量,强化主流价值观,维持社会秩序和道德水准。①
西方媒体争做“好新闻”
2012年以来,一些颇具影响力的西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机构纷纷开设“好新闻”、“欢乐新闻”等专门刊载正面报道的专栏或页面,不约而同地加大对“正面报道”的投入,其中尤以美国广播公司(ABC)和“赫芬顿邮报”(Huffington Post)等最具代表性。
作为三大全国性电视网之一,ABC推出的“美国坚强”(America Strong)系列节目制作精良,并在其网站上设立专区加以推广。其报道题材和内容大多贴近平民生活,聚焦于具有独立自强、积极向上精神的重症患者、残障人士、贫弱群体,关注美国本土出现的诸多饱含“正能量”的“公民英雄”。在报道形式上,“美国坚强”网络专区运用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展示,宣扬自由、独立、进取、爱国等主流核心价值观。
作为目前最具影响力的网络新闻媒体,新闻博客聚合网站“赫芬顿邮报”的浏览量超过了《纽约时报》等传统主流媒体。该网站在推行“正面报道”上亦不甘落后。在其栏目设置上,“好新闻”与时政、财经、体育等传统报道题材并列。“好新闻”的内容主要来源于知名博客和脸谱(Facebook)、红迪(Reddit)、优兔(YouTube)等社交媒体。打开“好新闻”栏目首页,受众所看到的不再是严肃、刻板的传统新闻条目,而是更加符合青年网民接受习惯的新闻话题(或称互联网米姆):“让你更快乐的十一种方式”、“猫咪帮助小狗逃离厨房”、“25年后小伙通过谷歌地图成功寻母”,等等。
除了上述影响较大的主流新闻媒体外,西方新闻界还活跃着不少专事“正面报道”的媒体机构。其中较为资深的当数1993年创立于英国的“正面新闻”(Positive News),它号称是世界上第一家只做“好新闻”的报纸。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正面新闻”从线下转向线上,报道内容也从本国扩展到世界各地的“好人好事”。同时,它并不回避人类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即市场化媒体津津乐道的“坏消息”。与后者不同的是,它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切入报道,而并不仅仅停留在“揭露问题”的层面。在西方各国,与之类似的还有美国的“好新闻网”(Good News Network)及“快乐新闻”(Happy News)等网站。上述三家网站还通过社交媒体和移动终端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形成了稳定的作者和读者群体。
“正面报道”的社会功能和商业价值
无论是从社会功能还是从商业价值来看,西方媒体争做“正面报道”并非出于偶然,它是对当下充斥于西方社会的“坏新闻疲劳症”(Bad-News Fatigue)的一种反弹。一方面,记者和编辑对处理层出不穷的“坏新闻”感到身心俱疲;另一方面,读者对媒体竞相展开连篇累牍的负面报道也日久生厌。诚然,这些有关天灾人祸、暴力血腥等消极议题的报道在短期内确实能够快速捕捉人们的注意力,满足一部分读者感官上的刺激,构建了一个不均衡的、非常态的、扭曲的“拟态环境”(Psudo-Environment),动摇了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的根基。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安东尼·费因斯坦(Anthony Feinstein)带领其研究团队对新闻从业者接触暴力图像所产生的消极后果进行了追踪。结果表明,长时间、高频度浏览和处理暴力内容会使记者和编辑感到不安和沮丧,并且容易诱发一系列的心理疾病。②
资讯热度榜